筑梦世博见证精彩
建筑时报 ->2010-05-03-> 第01版 本报记者 徐敏
原文链接:http://blog.rincon.cn/article.asp?id=466
上海世博会已向世人展现了她的鸿篇巨制,每天将有几十万游客纷至沓来为精彩的展馆喝彩,为创新的城市鼓掌,世博园是他们眼中的一个崭新世界。在鼓掌的不同肤色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着这5.28平方公里从图纸变为现实,他们经历了其中数不尽的艰辛,他们也更深切地感受着这场世博梦的绚丽多彩。这几日,记者在已开门迎客的世博园里再次遇见他们,与他们一起回味这段筑梦的历程,见证精彩世博的上演。
项目经理的自豪 从4月20日世博园第一场试运营开始,世博文化中心项目经理陶雄就一直驻扎在园区里,然而他却不能随如织的人流去看看向往的场馆,欣赏纷呈的演出,为了开幕式与正式开园后的正常运行,陶雄和他的同事们选择留守在世博文化中心。与之相伴了两年多,他对文化中心的感情也与日俱增。路过的游客常常会被这个硕大的“飞碟”吸引,驻足停留并夸上两句:“真漂亮!”“太梦幻了!”每当这时,陶雄会忘记因过度劳累常常复发的腰间盘突出带来的痛苦,自豪地告诉旁人,“这是我所经历过的造型最美、施工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工期最紧的建筑,现在终于可以奉献给上海世博会了!” 世博文化中心工程建设跨越三个年头。回忆其中的点滴,一位项目部员工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陶经理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天,腰间盘突出常令他这个1.9米的高个子瞬间矮了一大截。陶雄却似乎早已忘记这样的“窘事”,急忙叉开话题告诉记者他最记忆犹新的“开心事”——建设中的攻坚克难。在支撑施工中,陶雄和他的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去方形支撑改环形支撑围护体系,不仅缩短了工期,更节约了相当可观的混凝土用量。 如今,梦幻般的“飞碟”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降临在浦江边。因为这件精彩的世博展品,陶雄荣获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他的项目部也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更令陶雄自豪的是,通过这个项目的锻炼,一大批80后的青年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成为项目管理的骨干。后继有人的成就感令这位50多岁的“老”项目经理无比欣喜。
建筑工人的不悔 世博园从2006年8月份开工至今,有超过3万名建设者参与建设,如果加上临时参与建设的工人,则超过10万人次。来自江苏启东市的顾生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与200多名农民工一起承担世博中心机电安装任务中的东区所有管线、西区消防管线及被称为“心脏工程”的冷冻机房、锅炉房、给排水机房等项目。尤其是冷冻机房的安装质量在“一轴四馆”的专项评比中受到多位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第一名。 但与已经奔赴其他工地的农民工不同,为了保障园区的正常运营,世博会期间顾生还将在此继续工作。谈起这,他总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因为他不仅经历了紧张的世博建设过程,更将有幸体验世博会的多彩。记者问他,“试运营到现在,你应该已经看了不少展馆吧?”“一个都没看过,等夏天儿子来时和他一起看。”提起儿子,这个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眼中瞬间多了一丝柔情与不舍。原来今年就要考大学的儿子常打电话问他:“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关心我?”身为父亲,他从内心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但一想到世博工程,他却不得不忘记家庭的需要。“等儿子来看了世博会,我想他一定会理解我的。”顾生说,对儿子他有愧疚,但他不后悔,为了世博建设这份荣耀,一切都值得!
设计师的执着 试运营的几日,常常能在各个出入口广场和五大洲广场遇到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场地景观总设计师林选泉,他正带领着志愿者作试运营调研。座椅够不够,预约机找得到吗,直饮水是否方便使用……这些都是他的调研内容。 2008年8月,林选泉所带领的团队以第一名中标“上海世博会浦东临时展馆及配套设施项目景观设计”,负责世博会五大洲国家馆区、国际组织馆区中11个地块所有展馆广场和绿地的设计。对于世博的执着,让他从2006年开始参加相关重大项目的数次投标,与国际、国内高手同台竞技。而这已是他第5次中选上海世博会相关设计项目。 园区建成后,林选泉依旧执着。他说,通过调研,在试运营期间暴露的各种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比如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还会多设些座椅,直饮台边将标识正确的喝水方法等。林选泉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世博园里的公共空间似乎很少有人关注。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其中考虑了众多人性化的设计:展馆之间的耐踩踏型草坪,可以供游客在上面休息;还有一些微型的花箱,比如B片区里的一些像围棋分布的小花箱,也可以坐;广场上有一些功能性的雕塑、黄色的礁石等,游客都可以在上面休息。 调研不仅仅发现了问题,也给了林选泉意外的惊喜,比如一些设计在洲际广场上的体验单元,像贝壳、礁石等雕塑物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中介人”的奉献 这些天,作为大型原生态情境剧《家园·印象上钢》工作人员的王建平一直忙碌在宝钢大舞台,与参加演出的300多名社区群众不同,他对于世博园区可谓“熟门熟路”。原来身为浦东世博职工综合服务基地的负责人,为了摸清世博工地建设者的需求,他曾花了好几个月,骑着一辆“老坦克”,转遍了园区各个工地。有一次一天内他竟连跑了10家单位,从此落下了“王十跑”的美名。 为了更好地搭建社区与世博园区的党建联建平台,王建平这个“中介”付出了许多。刚开始,工地开在社区旁,许多居民有意见,王建平一边给居民做思想工作,一边为施工单位出谋划策——慰问孤老、修缮社区,这些小事很快就化解了“干戈”,创造了园区内外的和谐。 除了当起“老娘舅”,王建平还把“大篷车”开进了工地。“大篷车”上的“货”可真不少:阿姨们就地帮工人们补衣服,理发师伯伯能为农民工理出一个清爽的发型,退休的医生则把健康送到了工地……建设者赶工没时间娱乐,社区文艺团队就搭上“大篷车”把节目送上门。 爱拍照的王建平每次进园区都会带上相机,几年来已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在和建筑工人的接触中,他也有了为他们拍照留念,让他们离开时,背包里留本世博纪念册的心愿。于是,王建平向浦东新区总工会申请到经费,启动了“我建世博作贡献,我在世博留个影”的拍摄服务项目,一个8人组成的摄影志愿者队伍“挺进”工地,为众多世博建设者留下最生动的笑脸。
指挥长的腼腆 一天,走出5号出入口,碰巧遇见上海建工世博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陶雄骅。“陶头!”记者用他属下常用的称呼叫住他。“你不会是要采访我吧?”陶头很警惕。工作上雷厉风行的他见着记者实在腼腆,认识他好几年都没能成功采访他,于是记者试探性地说,“您就随便说说参观世博的感受吧!”“可是我并没有进去参观啊,”他又一次婉转地回绝了采访。怎么会?记者不解的是如此“大官”进园区参观实在是轻而易举。“您就不想看看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吗?”“想啊,不过运行保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在园区外一样能关注。” 如果这简短的对话算是一次采访的话,那么陶雄骅的回答可以代表一大批与世博建设息息相关的人们——投标过园区规划、场馆设计的设计师们,在园区的工地上一锹一锤、一沙一土挥洒过汗水的建设者,为保障工程安全平常不苟言笑的监理人员……此刻,他们或许不在世博园区里,却值得被我们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