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世博会浦东临时展馆及配套设施项目景观总设计师林选泉
《生活周刊》 2010/07/20 记者 文/ 青牧、洪榕培 图 /林选泉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3689/node31630/node31633/userobject7ai231560.html
虽说与各座展馆建筑相比,外部公共空间只是配角,但却承担了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流压力,这里更像是一场“室外世博会”,它的合理规划与优秀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世博会浦东临时展馆及配套设施项目景观总设计师林选泉。
无为设计统领整体空间 “上海世博会浦东场地公共空间设计是以参展国家为主体,在项目主体多、设施种类多、边界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综合复杂的特殊项目。”林选泉向记者介绍,“面对人流巨大而展馆面积有限的压力,此次世博更像是一场‘室外世博会’,当展览不再仅仅是展览,同时也是文化与城市生活理念碰撞的时候,就不仅要重视室内的展示空间,更需要营造一个快乐交流、体验互动、文化多元的世博公共空间。”
因此,世博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在合理有序地落实大量配套设施的基础上,也满足了为展馆提供室外展示、小型演出、游人的休闲活动、排队等候以及人流疏散等空间功能需求,同时进行合理高效的人流组织,将高密度人流在高温等恶劣气候以及有限的室外空间条件下的被动等待变成积极的参观游览,将等候、参观和互动、游览变成室外空间的主体行为。
对于广场与绿地两个系统,林选泉说:“广场空间布局采用方正、秩序格局,而绿地空间布局呈曲线、自然格局,两者在对比中形成和谐统一,这种整体空间结构表达是在老子《道德经》里找到完美答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这种从对立面中寻找和谐共生的朴素美学思想对设计产生启发,这就是世博景观的无为设计。”
各显神通的五大洲广场 240多个场馆展区内广场主要包括了主题广场和展会广场,这两类广场是广场系统的核心与重点。国家馆依据所在洲的地理位置聚集分布,每个洲都有自己的主题广场。世博是一次盛大的全球聚会,多元文化交融需要文化主题的演绎,而空间载体集中体现在亚洲、大洋洲、欧洲、美洲和非洲五个主题广场。
由于每个人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同时从抽象的文化理念到景观的空间载体的表达更具有难度。林选泉带领团队通过各种视角寻找答案,最终通过提取五大洲的性格、自然环境、材料与植物、色彩这五大元素作为空间载体表达五大洲文化。
林选泉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幅印象画:亚洲广场用水墨元素形成黑白灰空间,用竹阵、竹伞构成内敛含蓄的东方空间体验;大洋洲广场让自由曲线形成海洋岛屿,描绘出一幅温婉宁静的土地画面;欧洲广场提取了拥有欧洲客厅之称的圣马可广场线条形成秩序严谨的空间感受;美洲广场上生长出热带雨林里的苍天大树,这抹浓绿与自由包容的文化共生;非洲广场则以撒哈拉之眼和沙漠绿洲为元素,用黄色和斑纹与非洲馆的立面呼应,释放出热情奔放。
此外,在五大主题广场内的核心空间还设置有体验单元,面积约几十平方米,体验单元形式统一中有变化,纹理和材质呼应大洲印象。内容可以代表五大洲特色,体验形式可以结合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和高科技互动技术,让参观者全方位地得到体验,实现展馆活动的室外互动。
同时为了实现展示空间向交流空间的转变,林选泉在五大洲广场精心布设了表演舞台,舞台的设置尽量加大人群的观演面,观演区的设定兼顾到人群在展馆排队等候区的人群可以观看演出,并且从观众的可能行为和观赏视线出发,将观演区划分为从舞台往外4米的控制区范围和4米到30米左右的最适区。以184天每天平均3场表演估计,世博期间近两万场的演出,每天吸引观众超过二十万人。演艺内容以展示主题风情歌舞活动以及户外音乐会和演唱会为主,以及小型的文化演艺活动,缓解馆内人流压力。
在游览世博会的时候,细心的游客也许还会发现,世博园公共空间内的基础设施,在不同展示区,也在不断变脸。比如遮阳伞,它在亚洲馆区域,采用青绿色的钢条支架,看起来有点像用竹子做出的伞;在美洲馆区域,一顶顶雨叶伞呼应美洲雨林湖泊的自然环境特征;而在非洲馆区域,遮阳伞则被设计成为茅屋的形状,以呼应非洲文化。林选泉解释说,这些是根据五大洲主题需要而设置的主题遮阳伞,也是抽象表达文化的载体。 展馆围合形成的广场空间面积从几千到几万平方米不等,形成适宜人体尺度的空间感受,林选泉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场地风格的小品,如花钵、花球、花箱、树箱等来烘托广场空间的环境氛围:在亚洲馆区域,人们可以欣赏到用黑白棋子做成的植物花钵;在非洲馆区域,植物的容器变成了陶土材料;而在欧洲馆区域花钵容器则成了金属……营造出色彩缤纷、热烈欢愉的展会环境。 遮阳降温,遮的不仅是阳光 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展期间会受到梅雨、台风、高温等灾害天气的影响,夏季持续时间一般140天以上,光33℃以上高温就可能超过1个月。在世博规划中,日平均高峰客流量预估达到60万人次,而这里面的展馆面积只能容纳10到15万人,那么就意味着有近45万人会在馆外,要完成这45万人的解暑任务,公共空间的遮阳降温设施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林选泉告诉记者,通过2005年日本爱知综合世博会、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专业世博会以及北京奥运会的考察与专业分析,炎炎夏日,合理布设遮阳降温设施是至关重要。“面对高密度人流开放空间高温,高人流密度的双重挑战,在场地降温设计中,单纯把目标放在如何降低温度上,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因子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风和热辐射。”林选泉说。因此,从人体舒适度考虑,应该从温度,热辐射,湿度,风速四个方面来着手,研究如何降低环境温度、减弱地表热辐射、减少空气湿度、适当增加风速,就成了林选泉团队在遮阳降温方面的首要任务。
在遮阳伞的设计中,林选泉综合考虑游客总体分布情况及交通流线特征,并结合各类型建筑设施日照阴影与场地辐射情况,形成结构分明、重点突出的遮阳分级系统。世博场地遮阳分:高架遮阳、设施遮阳以及绿地遮阳三种形式,其中设施遮阳又可以分为:固定卸遮阳设施、临时可拆卸遮阳设施,以及世博运营期间增设的临时可移动遮阳设施。遮阳设施必须考虑单元化、标准化、组合灵活、拆装方便。
林选泉在固定遮阳棚上采用了聚酯纤维网格布材料,带网孔的遮阳材料,能防霉、能遮挡紫外线、表面具有自洁性。“我们把透光率控制在符合规范的范围内,”林选泉介绍说,“颜色越深,材料的透光率越低,因此世博园内的遮阳材料,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米黄、浅灰、淡绿等颜色。”这样的颜色既不会在世博园内显得突兀难看,又能有效地达到遮阳的效果。此外,在世博园内一顶顶可移动的遮阳伞面上林选泉选取了用植物染料为方法,这种内着色的生物染色方法,不但不易褪色,能长久的保持美观,并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雾喷降温,体感舒适的保障 依据人体舒适度模型以及实验表明,雾喷降温设备宜结合遮阳设施布置,降温效果明显好于太阳直射下的场地降温效果,因此,降温设施的第二武器就是喷雾降温设备。这种设备根据水雾蒸发吸热的原理,使用水为原料,利用压力,使水通过设备内部的微孔撞击雾化,形成自然水雾,以达到降低局部空间的环境温度的效果。
在世博场地开放空间中,主要由绿地,广场和高架系统三部分降温系统来组成。
对于地块间垂直于黄浦江的南北向楔形绿地,为了强化引风廊效果,林选泉在设计中采用上层乔木呈规则阵列式,下层草坪的做法,既有利通风降温,同时还便于人流疏导。但在实际中,绿地在场地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加上种植周期短,无法形成浓密的遮荫冠,在场地降温中起不到主要作用,所以场地降温中主要采用人工降温技术来实现。
“现在世界上成熟的降温技术主要有两种:高压雾喷技术和低压两相流雾喷技术,”林选泉说,“根据温度、热辐射、湿度、风速四个方面综合考量,我们在世博场地设计中,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喷雾降温技术。”通过试验表明,可以使6米内的低压喷雾点周边降温效果能达到5℃-6℃,其水、电能耗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水雾粒径控制在40~80微米,可部分沉降到地表和人皮肤上,减少热辐射,同时可在降温覆盖区域内人工送风,使游人的体感舒适度增加,减少或避免中暑的发生。这些喷雾设备的水源来自于市政管网的分流,通过管道自地下输送,既方便安全又干净。
喷雾降温终端设计则以圆融为理念,采用简洁的球体和柱体来演绎。出风口装饰纹样采用传统的回字体纹样,并用红色与中国馆形成呼应。通过符号、色彩、形体的对比整体上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未来广场,功能导向排第一 在世博园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并非每件事情都是那么完美。面对实践中的问题,林选泉和他的团队正进行着一次次的修改。
例如在园区入口排队区域,设计师采用了之字形的设计,这样的格局,可以将队伍肢解分段,分散冲力,从而使得队伍避免拥堵,并且便于管理。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林选泉发现这样的排队模式还是有诸多不便,比如说,有人排队排到一半觉得不想排了或者想去厕所了,但是这时候他想出来都出不来了:“最近我们也在改进在每一排加设一个活口,万一遇到什么紧急情况,排队游客就可以从活口出来,也可以在人少的时候,直接从活口排队,缩短距离。活口的改进,我们从6月就开始实施了,有33个国家馆在改进。”
其实世博园的空间设计也有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场馆和广场的位置安排上,会发现,有演出的地方周边都是冷门馆。当初的一个考虑是,本来热门馆的人就多,如果再把演出广场安排在旁边不就人更多了吗?所以把冷门馆和广场放在一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把广场放置在热门馆旁边,就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安置排队队伍了。这就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问题。再比如,广场上的舞台前的观众席,不加遮阳设施,人们觉得太晒了;但是加了遮阳设施,又会担心影响人们的观看视线。事实上,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当中,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我觉得,在未来广场的设计中,应该计划得更紧密,更多地考虑设计与应用的结合,当然也不能忽略造价的限制。
虽然自己设计了很多户外空间,但林选泉最喜欢的却是荷兰馆下的公共广场:“绵羊广场虽然只是一个公共休息区,但我觉得它和别的休息区有很大不同。人们躲在荷兰馆底下,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不需要担心,世博园区里很多凳子一到雨天就是湿的,天晴时坐着会被暴晒,这里却不会出现类似情况。这恐怕是我们需要向绵羊广场学习的一点:一个公共空间设施再好、环境再漂亮,实用性永远应当摆在第一位。未来广场的设计首先应该是功能导向型,其次再考虑美观的问题,给人以美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