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泉评论

写给初入职场的你---我是如何看待设计的

写给初入职场的您系列---什么是设计 

      很久以来,我通过自身的学习,到国外的访学,实际的工程项目的锻炼以及最近一些年头的招聘,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设计师,一直有个想法想来谈谈到底什么是设计,什

么是创意,以及诸如的等等,但很经常的在想的时候,或是接触事物的时候常有感触,但到了真正落笔的时候却又觉得很多东西一时不清楚应该如何组成一个逻辑合理的东西,我想这大概和我最近几年写博士论文所形成的思维僵死有点关系,一个东西在表达的时候,我总是试图用一种科学合理的说法来进行书写,甚至对写作的格式都有一点僵化的思想。但这个问题已经萦绕了我很多年,因此我还是想用随笔的方式,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断断续续的写写吧,也算是对自己从业历程的一点总结。

 


       最近我有接触一些来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网络投简历的时候,我在职位说明的时候,希望不要弄一堆罗里罗嗦的自荐信呀,学校里一堆无用的证书,或是几张不知道被仿了多少遍的一些手绘图,就要求突出你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你觉得可以展示你自己在这个行业的能力的材料,不需要很多。但是对于国内很多一般性的学校的学生,提供的大量的材料都是自己批的几张sketch图或是几张手绘图,能完整的展示自己设计思想的很少,在和一些来面试的学生,我也问他们,在这几年的高校学习中,你能否指出一两本书或是著作对于今天或是今后从事这个行业改变或是指引你方向的书,但很多学生就和我说,就是老师上课的一些教材书。这样的表现,从本科到硕士,从一般院校到较好的一些学校都有,总体来说,还是有点小失望的。


     我觉得目前很多高校的培养模式是工具式培养,应该来说是让很多学生具有工具的能力,但是在设计的思想方面却显得比较空洞。很多孩子直接过来面试笔试就是画一张图,前面的分析,界面没有,说明也只是涉及到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很多时候一个本身应该很精彩的东西被生生的弄的很生硬,无趣。说到底就城市规划这个领域的规划设计而言,虽然最终培养的机构是一个工科,林科以及美术院校,但很多时候还是基于一种工程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但应该知道,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沉淀的一部分。但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在规划设计的时候真的抛开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实现条件,而仅仅只是坐在一个设计室的一台电脑前,使用虚拟空间来进行空间构想,你想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不是千城一面都很难了。而正是这种工程科的背景,让很多从业人员显得没有精神灵魂,没有人文关怀,所以你就知道在美国60-70时年代和生态呼吁同时代的“人文方面”的反思,“美国城市的生与死”至今依然是城市归还领域很重要,里程碑一样的作用,而她的观察者则是一个美国的一个接地气的记者,而不是工程领域出生的人,甚至是霍华德,本身也不是一个城市规划师。


     所以就知识结构来说,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该是有一个工程的基础,然后还应该配上人文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就应该射猎到历史,文化,心理,经济,宗教等等各种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还发现很多在校的大学生,他们一出来的时候,因为在学校更多的是培养所谓方案方面的东西,所以只要是所谓的画图功底好点的人都希望来做方案,这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他们真的可以借助学校那些虚拟条件来面对现在的问题吗?就我观察,就算是一个很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真的可以独立调起大梁也大部分是三年以后的事情了,更何况很多躺着毕业的学生,混在扩招形式下的大学生。说到这里,我要相插一个小插曲,有一个小姑娘,她从智商和做事的情商来说还可以,但是结果毕业后大概1年就怀孕了,前面她所能做的很多事情还需要别人来手把手的教,还没有完全上手,就面临着企业要开始养活她的境地,而且生孩子以后大概3年的时间里是没有办法全心的放在工作上了,而她本身的能力还没有到达独挡一面的时候。所以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该行业的一个时间积累性,要想做好设计,是需要沉下心来,有很多体会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到达这个时间,还是没有办法参透这其中的奥秘的。其中要吃的起苦,受的起罪,还要经的起时间的推敲。而现在这种世风,有这种精神的孩子有,但也不能排除有些浮躁的人,因为本身就是一个混的想法,所以。。。。


      关于持之以恒的问题,还将涉及到一个做人与做事的问题,抛开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个探讨来说, 很多人其实是没有耐心真的潜入土壤,静下心来好好的去做一件事,虽然成功时的鲜花与掌声是让人着迷的,但走到柳暗花明的这一天,却是很多时候孤独的面对不可获知的明天的慢慢长路,而这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才是生活的常态,但是就像汲取天地之精华的山谷灵芝,这个过程漫长而且枯燥,精华汲取的过程也似乎感觉不到,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急不可耐的,当在一家单位还没有把屁股坐热,就马上要跳到下家了,原因是公司没有给予施展才华的舞台。任何一个公司,它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而一个人要了解一个公司的正常运作的过程,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多少也要2-3年的时间,而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在网络上找工作的人,好像把跳槽变成一种常态,或是一种惯性,一到时间不跳就不舒服,可你知道吗,一个工程,从方案开始到建成,1年2年是常事,3年4年是大点规模项目的周期,这种频繁跳槽的人,你是否真的了解一个项目真正运作的过程。

       

      昨天,去听了一场复旦大学的徐培华教授的讲座,里面有讲到因为各国不同的文化基因而造就的人的个性不同,对世界进步所做的贡献也不同,讲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博大进深的,其中的中庸思想,就是很多时候中国人做事是没有一个死的规则,而是一种活的平衡,也就是这个原因,我认为也是让我们在做事过程多了很多协调管理的成本,也因为这样,所以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也少了一种精细,多了一点粗糙,也就是说,我们缺少一种真的静下心来,对以往的成果做一点总结,做一点改进的精神,我们总是很匆忙的从一个状态到另外一种状态。所以,静下心来,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于细微处,做一个生活的体验者,做空间的艺术家----

     作为建筑设计也好,景观设计也罢,或者是城市设计,都是打造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因为要做一个好的设计师,对于细微处的设计打磨而言,也是需要做一个丰富的生活体验者,也就是说一定要清楚,我们不是为了画好看的平面,而是做一个空间的艺术师。之前我们做过一个小问卷,去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公园使用情况,其中一个参与调查的小姑娘去调查了老人,小孩,然后她也对她同龄的同学进行了调研,她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公园是给老人和小孩使用的,年轻人没事一般也不会去公园逛荡,这对当前只有一个花草和几条不同等级的道路的公园,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问题是,做为设计师,我们为什么不分析下,做为年轻人,如果你要使用公园,你希望的公园有些怎样的功能,而不是死套公园设计规范。比如年轻人需要的健身设施,健身空间,以及一些可以作为公园配套设施的休闲小空间,在健身休闲的同时,也可以惬意的小憩喝喝咖啡,享受看与被看的风景。以及各种活动的发生器,而这些都需要自己真实的成为生活的体验者。

       对于居住区的设计,在成为妈妈之前,或者住宅只是你晚上休息的地方,你很难讲它与《交往与空间》的很多分析结合在一起,对于前几年蜂拥而起的各种风格的居住区,更多的讲究构图,讲究形式美感,而完全忽略了作为一个生活体验者,当你每天带着你的孩子在其中活动的时候,你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过于构图的空间,一定都不利小孩的活动轨迹。也许小孩要的只是一个面阳的大草坪,草坪旁边可以供大人聚集的坐凳,带有一些遮阴的树,而不是各种石头勾勒的奇怪的一会圆,一会方的空间,将整个空间分割撕裂。同时对于小小孩的父母,那种为了构图而生的一个台阶的空间衔接,对于推婴儿车以及小朋友的通行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困难,而这却是很多居住区没有考量好的地方。不懂的合理利用居住区住宅间有限的阳光布置游玩空间,以及合理的避开因为高层建筑所产生的穿堂风。而这一切对设计细节的关注,如果不能做为一个有心的生活体验者,只是每天在电脑前,思考这个地方是多个圆还是多个方,最后出来的总是很奇怪的空间。 

本文版权属于上海选泉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希望转载注明出处,谢谢。


--------上海选泉设计--------

www.linoliu.com 

blog.sina.com.cn/linxuanquan

精专小美   无为景观

园林景观 丨 装配式花园阳台 丨 建筑设计 丨 城市街具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Smart city street furniture    Architecture 


2010上海世博会  陆家嘴金融城更新 上海中心大厦外环境  

        公共空间总设计团队

Email: hr@linoliu.com   QQ:2644105441

TEL:86-021-51796296



友情链接:选泉设计博客  
我要啦免费统计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沪ICP备13040278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3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