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家单位公开竞标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邀请了9家国内设计院与机构(上海选泉设计、上海某市政工程设计院、乌鲁木齐某园林设计研究院、北京某园林古建筑设计院、济南某市政设计研究院、新疆某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某城乡规划设计院、新疆某林业规划设计院、湖南某建科园林公司)参加“乌鲁木齐高铁片区公共绿地绿化工程设计”的公开竞标。经过多轮评选,最终上海选泉设计以第一名胜出中标。这是继2012欧亚博览会会展大道夜景及景观设计、新疆昌吉中山公园、昌吉CBD公共空间设计中标后的又一个大型综合设计项目。
高铁片区项目背景
新时代下,乌鲁木齐市定位亚心之都,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增长极、向西开放的能量集中地中国西部的第四极、亚欧大陆桥头堡、中西亚的门户、多民族和谐的宜居城市和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
乌鲁木齐高铁片区核心区定位是打造生态型城市休闲游憩区。高铁进驻为契机,发挥枢纽经济效应,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支点,打造乌鲁木齐的门户形象,成为新疆创新体系中的优质示范;以生态修复为引导,为市民展示“天山明珠”的山水秀美,服务枢纽商务、打造独具特色的商务休闲胜地。高铁片区绿地与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与乌鲁木齐城市整体绿地系统高度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结合城市地质环境、地理位置、城市文化形成特色,使高铁核心区成为乌鲁木齐的西北门户。
该设计范围位于乌鲁木齐市西部的高铁片区,是基于高铁进驻蓄势待发的城市新型片区。基地位于高铁站南部的二标段,面积为18.8ha,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
“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将集中力量建设高铁片区、会展片区、城北新区和甘泉堡工业区六组团,成为拉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南控北扩、西延东进”的战略,而高铁新区所处的核心位置将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节点。
设计理念:陌上开花·自然流动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公共绿地的不断减少,并不断破碎化,仅有的绿地会变得弥足珍贵。为保护城市夹缝中的绿地,我们将绿道、口袋公园理念引入设计,先是将“割碎”的绿地赋予不同的功能,以满足周边的人群的需求,同时将各个绿地通过绿道串联起来,形成开放的公园链。
该设计灵感来源于现实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美国波士顿的罗斯-肯尼迪绿道,该绿道是美国“大开挖”的产物,将穿过波士顿市中心的高架中央大道拆除,引入到地下隧道后,在原来的地面空地上建成了一条贯穿南部码头区和北区尽头的绿色绿道,将这些分割的带状空间通过林荫大道串联起节点公园。同时,借鉴了美国纽约市的口袋公园体系的做法,在高密度发展的城市中心,通过尺度宜人的小公园系统来弥补城市绿地临近性差的问题。
(图片资料来源:网络)
1)陌---场地中统一性的景观林荫大道
这些被城市道路割碎的绿地,通过场地中统一的林荫绿道将整个绿地空间串起成为一体空间。并且通过极具个性化的植物特色营造,如樱花、丁香等形成辨识性的景观大道。
2)自然流动---不同服务功能的开放公园链
结合绿地的生态基础功能,同时兼顾市民休闲公平性及可达性,通过服务周边不同的用地功能,而设置不同的绿地开放空间,将城市公园的多功能溶解于绿地中的若干小公园,满足城市生态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类型人的全方位日常休闲功能,形成一条自然流动的社区公园链。
最终,将不同地块用“陌”串联,让陌上的各种功能点可以融入周边,形成一个完整的不同大小的公园链。
3)功能分区
结合城市发展与周边场地的分析,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将地块分成三个不同功能的板块。服务于白领的艺术之陌,服务于居民的社区之陌,服务于游客的生态之陌。
艺术之陌——以庆典广场、商洽广场、文脉广场为主题,融入表演艺术、媒体装置等,与周边商贸地块相结合,激发场地活力。
社区之陌——考虑到周边居民,在原有带状公园内融入了社区公园的功能,以口袋公园的形式,通过林荫道串连起来,为社区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生态之陌——考虑到地震断裂带,不能有大型构筑物,我们保留一个自然的形态,给游客提供一个与当地环境相融合的生态重构绿地。
4)场地特征及策略:
(1)地形高差。总体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高差近100米。根据周边功能的不同,因地制宜,在保证景观效果的情况下,对土方进行部分填挖。
(2)功能混合。在一片区域内,存在3类不同性质的地块,分别吸引了四大类的人群,需要用不同功能的设计来满足各类人群,在设计中寻求解决方案,在功能混合的区域内,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3)交通割碎。道路将规划绿地割碎,分割成“碎片”,我们采用“拼接与重构”、“脉络连接”等方式将地块重新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4)地震断裂带。规划绿地位置处在两条地震断裂带上,宽度为120M,地壳结构不稳定。根据相关规范不能设计建筑物及大型的构筑物,以自然形态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