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链接请点击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d6db60102y5ju.html
 
 
	刚刚竞选美国总统获胜的特朗普,
 
	位于纽约第五大道口的特朗普大楼(Trump Tower)也成为
 
	纽约的新地标,成为游客新的旅游目的地。
 
	  
	很多年前在纽约拍下这栋建筑根本不知道特朗普是谁,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这栋逐层递减的玻璃高层建筑上面上种植树木,
 
	在周围的曼哈顿建筑群中显得与众不同。
 
 
	现在看来建筑和特朗普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的特质很是契合。
 
	抛开大楼内庭这种“满城尽戴黄金甲”的内饰风格,
 
	尽显奢侈华丽外,
 
	却也能在中庭墙瀑布下、
 
 
	在屋顶竹林露台上都可以惬意喝杯咖啡,
 
	  
	 ▲图 特朗普大厦 竹林加咖啡的屋顶花园
 
 
	 以及大楼玻璃幕墙逐一内退的平台上种大树。
 
 
	     
	  ▲特朗普大厦外表皮 逐层退台的大树阵
 
 
	可以看出特朗普大楼除了土豪外,
 
	内外环境注重绿色、人性化与细节,有高大上也有人情味,
 
	建筑和环境的对话有独特的语言,并且和谐又不失特别。
 
 
	整个纽约曼哈顿除了有巨大无比、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
 
	  
	▲纽约中央公园的伟大在在于先与城市建设100年前就规划预留这块城市绿肺
 
 
	   
	▲ 秋天的中央公园,闹市中的平静,存在曼哈顿最繁忙的都市中
 
 
	纽约也有无数随处可见、人性十足、灵活多变的口袋公园等。
 
	  
	▲纽约街头的开放性公共空间
 
 
	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反映城市的文化与底蕴,
 
	进而也反映这座城市所在国家的文化与基因。
 
 
	我们把视线回到我们伟大祖国,魔都上海
 
 
	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作为国家金融改革的典范和先行者,
 
	聚集了众多的现代高层建筑、银行、保险等众多的金融机构,滨江的绿带、
 
	陆家嘴中心绿地等构建了一个华丽的城市“布景舞台”,
 
	向穿梭其中的游客展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伟大”景象。
 
 
 
		  
 
		▲陆家嘴金融城高楼林立,构建了华丽的城市“布景舞台”展示了“伟大”景象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陆家嘴,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精致的,高大上的。
 
		对于到陆家嘴的游客而言,你想象的陆家嘴的公共空间可能是这样的:
	 
 
			  
 
			▲纽约曼哈顿融城网格状格局高楼林立,随处可见口袋公园 标识系统 文化设施
		 
 
			纽约时代广场公共空间,
		 
			到时代广场的人最喜欢问别人的话就是:那个(传说中)时代广场在哪里?
		 
			即使车水马龙,但依然有休闲游憩功能!
		 
			  
			▲图 纽约时代广场公共空间
		 
 
			精致,整洁,可以座下来谈谈天,喝杯咖啡!
		 
			  
			▲图 纽约曼哈顿两栋高楼之间的公共空间
		 
 
			整洁,干净,不受交通困扰!
		 
			  
			▲纽约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公共空间
		 
 
			像小区一样美丽的水景!
		 
 
				  
 
				▲纽约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公共空间
			 
 
				以佩雷公园为代表的口袋公园,
			 
				面积小,选址灵活,尺度宜人,
			 
				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高纽约高密度CBD区,
			 
				犹如沙漠中的绿洲,改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对公园的需求。
			 
 
					  
 
					 或者是这样的:
				 
					  
					▲坐在星巴克看维多利亚港
				 
					  
					▲即使是那么高大上的地方也依然有市井生活的空间尺度!香港海港城
				 
 
					在陆家嘴,看黄浦江对岸,
				 
					浦西的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
				 
 
						  
 
						▲浦西外滩建筑不争“第一”,形成和谐的外滩建筑群体印象
					 
 
						知道彼此的天际尺度,适合人视角的空间细节,
					 
						形成的是和谐的建筑群。
					 
						最后,在浦东这种“拼贴画”城市印象,
					 
						你可能记住的只有哪栋高楼大厦,比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
					 
						而对陆家嘴金融城依然没有整体概念。
					 
 
							  
 
							▲浦东陆家嘴摩天大楼个个争“老大”,形成 “拼贴画”城市印象
						 
 
							但是大部分时候你看到感受到陆家嘴城市公共空间是这样的:
						 
							我的地盘我做主!
						 
							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绿地只是用来界定空间的“绿线”,
						 
							中国当前国情下,条块化市政管理的结果就是,
						 
							公共空间是VIP“地面停车场”,绿地只是防护绿地。
						 
 
								  
 
								▲上海金茂大厦公共空间只是块状、用来围合的停车场
							 
 
								只重视指标的城市管理方法,
							 
								紧紧抓住“绿地率”,导致人都没地坐,只能坐到马路牙子
							 
								  
								▲陆家嘴上海平金融大厦周边防护绿地
							 
 
								是绿地,而不是公共空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陆家嘴竹园商贸区地块
							 
 
								管理界限明晰,块状生硬绿地。
							 
								  
								▲陆家嘴金洲街银洲街地块
							 
 
								陆家嘴金融城尚且如此,其它城市很多高密度中心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那就是在总体规划时“软硬失衡”,
							 
 
								成就了城市的"面子",却丢失了“里子”。
							 
 
								“软”的公共空间不是缺失,就是布局不合理,
							 
								要么就是 “外表繁荣”,但“内容苍白”,
							 
								有了“绿量”却没有“质量”,
							 
								“好看”但“不好用”
							 
								  
								城市公共空间缺少了多功能性的叠合,
							 
								城市生活的融合以及人性设施的落实,
							 
								导致参与体验性不够,
							 
								注重“自然生态”却忽视了“人文生态”。
							 
 
								只有身处陆家嘴生活和工作的白领,
							 
								才能切身感受日常生活空间的重要性,
							 
								而这种日常生活空间,
							 
								无非是午间短暂停留的可坐,可交谈,可发呆,
							 
								可以免受交通困扰的步行道,
							 
								而不仅仅是只可远观的四季常绿的绿化块面。
							 
								  
								▲魔都上海公共空间众生相--各种难言之隐
							 
 
								试问有多少城市公园做到了全部对公众开放?
							 
								有多少的城市草坪不用隔离栏维护,可以让孩子自由嬉戏、情侣漫步?
							 
								有多少城市能够让居民在家附件就找到一块休闲绿地,而免受交通干扰。
							 
								 在重力营造“高大上”的城市,
							 
								给人雄伟壮丽的感官刺激的时候,缺忽略了城市空间的细节,
							 
 
								而真正影响人们生活其实就是一些生活的细节,
							 
 
								小到一个吸烟点、无线WIFI点、直饮水点、出租车扬招点、餐饮点、便民服务亭、移动厕所、雕塑小品、演艺舞台、行人标识、停车引导标识、信息发布屏、街道照明、无障碍设施、健身步道等等。
							 
								但是正因为这些和我们最直接接触的小东西,
							 
								才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
							 
								 我们的距离在哪里?
							 
								   
 
								 尽管陆家嘴有纽约曼哈顿的高大建筑,
							 
								中心绿地,但感觉好像不是一样的。
							 
								在这种异化的城市空间,
							 
								超越人性尺度的空间构成人在其中找不到存在感。
							 
								缺少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陆家嘴金融城作为国家金融改革的典范和先行者,
							 
								除了“硬”的高楼林立外,
							 
								“软”环境上和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城相比有不少差距。
							 
								陆家嘴有知名的中心绿地,虽然大但使用性可达性差,
							 
								有美丽的滨江绿带但间断对内没有连续,
							 
								有繁忙的街头但却没有可停留的绿地。
							 
								  
 
								车行角度出发的城市空间,缺少街道的休闲、生态及商业文化功能。
							 
								20万白领面临三大难:打车停车难、餐饮吃饭难、行车认路难,
							 
								用大众语就是“路难走、车难停、楼难寻”,
							 
								此外还有健身、文化感知等各种难困扰。
							 
 
 
									  
									  
 
									选泉设计认为:大尺度、大项目才“有可为”这本无可厚非,
								 
									但老子说: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所谓“大小”只是相对而言, “小”也可“有为”。
								 
									恰恰是小尺度才能与人的尺度相关,真正反映城市公共空间是否做到真正“以人为本”。
								 
									  
									 以金融城白领面临各“难”题为导向,
								 
									借鉴了国际金融城建设管理经验,
								 
									同时运用了我们设计主持的上海世博会公共空间的设计成果和运营管理经验,   
									  ▲运用上海世博会公共空间设计成果,游客不再有“九死一生”世博会感受
								 
									从2011年开始,上海选泉设计花了6年时间,
								 
									对陆家嘴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持续性的更新设计,
								 
									就是为了完成公共空间从城市拼贴片段到整体空间形成。
								 
									从一开始的“路难走,车难停,楼难寻”
								 
									从而提升出“八大功能战略”而提出的“八大功能设施系统”
								 
									 ---公交候车系统、便民服务系统、金融标志系统文化展示系统、标识引导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夜景照明系统、街道步行系统,再从这8大分系统细分出22个专项实施载体。
								 
									从各功能点开始(步行引导系统、出租车扬招系统、户外吸烟站、志愿者综合服务站),
								 
									到点状公园改造(大华银行雨水花园、竹园商贸区午后花园)
								 
									到线状空间(陆家嘴中心绿地、锦亭线状步行空间与雨水花园)
								 
									到面状空间(上海中心大厦外部公共空间、
								 
									及其西侧的东亚银行东方汇金地块,选泉设计正在更新中)
								 
 
									 最终实现有“个性”和“人性”的“精致陆家嘴”。
								 
 
									陆家嘴以“难”为导向的八大功能设施系统城市的配套设施改进从各种设施点落地开始。   
									  陆家嘴公共交通候车系统方面
								 
									增设“金融城1路”环线巴士,
								 
									解决白领上班“最后一公里”问题。
								 
									陆家嘴金融城出租车扬招系统
								 
									完善出租车扬招系统,首期建设了7个智能出租车扬招点,
								 
									新的候车亭增设排队区、靠座、无线上网、信息发布等功能提升等候体验。
								 
									    
									   ▲电视剧《好先生》在陆家嘴出租车扬招站取景
								 
 
									陆家嘴金融城步行引导系统
								 
									优化行人标识指引系统,
								 
									分级别增设了综合导示牌、立杆指示牌、地图信息牌、出租车扬招牌。
								 
									解决访客游客“认路难”问题;优化停车引导系统,优化停车引导系统,
								 
									整合陆家嘴办公大厦地下车位资源,纳入城市智能系统。缓解“停车难”问题。  
 
 
									陆家嘴金融城户外吸烟站
								 
									在办公大楼入口区合理设置金融城户外吸烟站,吸烟站功能综合,占地集约。
								 
									户外吸烟站顶端具备标识指引,无线WIFI功能,
								 
									中部具备喷雾降温,
								 
									下部具备座椅,短暂休息功能,
								 
									底部还设置了简约的城市地图 。
								 
									 
   
									陆家嘴金融城志愿者综合服务站
								 
									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城街角公共空间,
								 
									根据人流密度需求设置综合功能的服务亭。
								 
									服务亭占地小、设施集约,可以拆卸移动。
								 
									以志愿者的丝带为创意理念,在9平方米的小空间内集约了:咨询问询、金融信息发布、志愿者服务、爱心伞、直饮水、急救药箱、遮阳、喷雾降温、充电、国防教育等功能。
								 
									   
 
									再到开放空间更新 
								 
									 今天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面对人多地少、可达性差等问题的城市公共空间, 
								 
									实现以最少的土地实现最多的资源保护。 
								 
									未来解决城市公共空间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城市发展的思路, 
								 
									是从经济以及交通快速发展的单一思维还是从生态保护,人本化关怀, 
								 
									创造一个开放空间连续系统的多思维角度。 
								 
									 宏观层面: 
								 
									城市开放空间发展应逐步走向 
								 
									绿色网络连接、城郊融合。 
								 
									促进开放空间网络的协同效应,来对抗圈地式保护模式的脆弱性。 
								 
									    
 
									中观层面: 
								 
									多功能垂直叠加,模糊空间边界。强调更为主动的,动态的多功能的看待城市开放空间,
 
									包括生态、游憩、文化展示等功能的垂直叠加, 
								 
									以及城与绿,城与水的水平交融,弱化城市空间边界。 
								 
									  
									 
								 
									微观层面: 
								 
									合理设置 “线性”和“块状”绿地空间。 
								 
									尤其是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宜将线块空间有机串联整合, 
								 
									最终形成呈网络斑块分布的 “口袋公园”系统, 
								 
									口袋公园面积小,安全灵活,尺度宜人,能见缝插针, 
								 
									犹如高楼中的绿洲,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5年以来持续性的改造: 
								 
									   
 
									  
									先从点状公园开始: 
								 
									大华银行点状公园改造 
								 
									大华银行改造前的绿地,只有隔离作用 
								 
									  
									协调大华银行前楼宇观赏性绿地, 
								 
									置换出“块状绿地空间”,形成陆家嘴小口袋公园统”, 
								 
									形成白领散步休闲、访客短暂停留、雨水回收,充满活力和绿色街头小公园。 
								 
									       
 
									陆家嘴竹园商贸城改造前的绿地, 
								 
									领地感很强的绿地,绿地只是城市用地分类中标注为“绿色“的地, 
								 
									你很难相信这么简单粗暴的绿化形式在陆家嘴区域存在 
								 
 
									   
									陆家嘴竹园商贸城“口袋公园”改造后, 
								 
									绿地从一开始的装饰,隔离作用到后来的休憩,停留作用。 
								 
									     
 
									再到线状改造: 
								 
									陆家嘴金融城中心绿地健身步道  
								 
									陆家嘴有大的中心绿地, 大但被宽阔道路阻隔,可达性差。 
								 
									注重鸟瞰玉兰花的构图形式,好看但不好用 
								 
									缺乏公园的人文设施和人性设施。 
								 
 
									  
									 ▲ 更新前的陆家嘴中心绿注重构图好看不好用  水体形状是浦东地图  路网是白玉兰造型 
								 
									 
								 
									
								 
									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中心绿地,更新后绿地生态效应更佳,功能更完善。 
								 
									增添了一条800米的健身步道, 
								 
									沿线增设休息驿站,提供直饮水、标识、座椅、吸烟站等功能。 
								 
									同时在绿地内打造多个固定和临时演艺活动舞台。 
								 
									完善了“陆家嘴夏季音乐节”临时舞台和座椅等设施 
								 
 
									  
									▲ 陆家嘴中心绿地综合更新后鸟瞰 
								 
									  
									▲ 陆家嘴中心绿地里800米健身林荫步道 
								 
									 
								 
									陆家嘴景庭带状步行空间改造 
								 
									简单的通过性空间,改造成可以停留,驻足的空间。 
								 
									  
									  
									 ▲ 2011年更新建成的陆家嘴东方明珠前的景庭绿地  休闲雨水小花园 
								 
									  
									并且通过生态设计手法,实现铺装透水,雨水花池 
								 
									对东方明珠旁的锦庭线形商业空间进行改造,在花岗岩不透水前提下, 
								 
									通过设计空间综合的运用提出: 
								 
									线形沟缝式、平面组合式、边界明沟式、雨水花池式这4种透水模式,这种透水改造既补充了地下水的资源,
 
									又向公众展示了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的雨水花园生态处理系统, 
								 
									同时借助栽种多种观赏植物创造了一种具有自然生境的城市绿色空间及具有吸引力的街道景观。 
								 
									  
									▲  陆家嘴景庭雨水花园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 
								 
									  
									▲ 上海星尚频道等媒体对陆家嘴雨水花池的报道 
								 
									再到块面状设计和改造 
								 
									上海中心外环境设计 
								 
									面对亚洲第一高楼的外环境,改变传统绿化设计模式, 
								 
									在上海中心大厦四周构建一条融休闲、健身的曲线步道, 
								 
									并在其中有序穿插精致的休闲空间,并科学布置人性化设施。 
								 
									通过设置隔噪地形、雨水花园等“绿色”理念,创造出一个生态地标性办公环境。 
								 
 
									  
									▲上海中心大厦外环境公共空间  
								 
									  
									   ▲上海中心大厦800米健身步道(樱花主题林荫道) 
								 
									   
									▲ 上海中心大厦休闲空间   自然河石头艺术景墙与座椅(无以类具) 
								 
									  
									▲ 上海中心大厦休闲空间   异性马赛克花坛座椅(无以类具) 
								 
									
 
									陆家嘴新一轮改造的核心,在于提升金融城的软环境, 
								 
									以人性化的金融生态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人才。 
								 
									通过金融城公共空间的更新,改善了金融城公共空间的活力, 
								 
									以金融城白领面临各种“难”题为导向出发的更新, 
								 
									 从 点 空间、线 空间、面 空间逐步深入, 
								 
									增加了灵活多变、小而美的口袋公园, 
								 
									增加了绿地了的活动、交流、休闲空间, 
								 
									增加了环状健身林荫步道, 
								 
									增设了出租车扬招点、行人标识系统、金融信息系统, 
								 
									增设了户外吸烟站、便民综合服务站、无线WIFI, 
								 
									还融入雕塑、绿地音乐节等金融文化空间。 
								 
									每个一个改变其实都非常微小, 
								 
									但却是6年来每年都在持续更新改变, 
								 
									再细小的一个改变被上海相关媒体记录和监督,    
									每个微小更新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白领和游客, 
								 
									 陆家嘴金融城公共空间更新案例和上海中心大厦外部公共空间案例 
								 
									 入选“100个上海城市空间塑造案例” 
								 
									(2015上海市民文化节携手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共同推出) 
								 
									说明通过问题导向出发、持续的公共空间更新, 
								 
									   
									 还是逐步解决了20万白领及众多游客面临的 
								 
									打车停车难、餐饮吃饭难、行车认路难, 
								 
									健身、文化感知等各种难、各种困扰。 
								 
									使陆家嘴白领的生活氛围更浓厚, 
								 
									日常休憩空间更人性化,往来的游客也更便捷。 
								 
									 同时也影响着大众对需要怎样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 
								 
									  城市在完成“光荣与伟大”,必将回归“细小与人性”。 
								 
									注:文中所有图片皆为刘月琴、林选泉拍摄,本文版权属于上海选泉设计公司,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选泉设计出处! 
								 
									
								 
									作者简介: 
								 
									刘月琴  1978年出生  福建人  博士  高级规划师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Umas  研究学者
 
									上海选泉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2010年度上海五一巾帼奖 上海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设计与研究方向为城市可持续性景观规划设计
 林选泉
 1978年出生  福建人  硕士  高级工程师
 上海建设工程评标专家   兼职教授
 
									上海选泉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上海无以类具家具有限公司创始人 
								 
									上海世博会公共空间总设计师、世博建设功臣 
								 
									2010年度“上海榜样人物”(十大海派人物)主持100余项规划与设计,发表过50多篇论文与作品并得到媒体40多次报道,作品获奖10余次
 
 
 
 
 
 
 
 
 |